海宁老百姓从一家店走到跻身全国药品零售百强,从传统的线下零售开拓创新“诊所+连锁”模式,在转型与升级之中,浙江海宁老百姓掌门人-吴泉坤将如何布局“新零售”,看扎根于本土的区域性连锁如何借力新医改?

记者:新的医改形势下,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重心向基层转移,海宁老百姓做为扎根于本土的区域性连锁在大环境下是如何布局的?
吴总:首先海宁老百姓是全省第一家连锁诊所+连锁药店模式的践行者,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第二:DTP药房的布局。第三:医院招标价格与市场同步。
记者:连锁+诊所的布局走在前面,有哪些痛点?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吴总:首先是政策的支持,海宁卫生局很开明,打击非法游医,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鼓励开连锁诊所。连锁诊所运行以后,为企业的效益带来了负担,短期的增加了成本,鼓励开诊所而后续的政策没有跟上。在和社保局沟通以后,即时开通医保,提高连锁的核心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治理游医的作用。
记者:连锁药房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吸引处方外流顾客?
吴总:处方药专业性比较强,如何去做精细化的管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么DTP药房的管理和普通门店的管理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从毛利方面讲是和其他门店有差异的,DTP药房门店毛利比较低,没有招标的品种放在普通门店。在产品的选择上:对供应商的品牌、品种、品规严格筛选,同时和医院的产品结构接轨,DTP药房的运营也对工业的实力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企业运营模块中,在医药零售行业,女性工作人员比较多,针对职业女性比较多的现状是如何去设立合适的管理模式的?
吴总:从高层到基础工作层大部分是女性,男的比例在5%-10%,多一些关爱,组织女性员工旅游,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的主题活动。
记者:如果说门店是女性的主战场,医药零售业在资本、上市、电商等新趋势中,面临着更“野蛮”、更男性化的市场环境,您是怎么看待和处理的?资本市场如何布局的?
吴总: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为了引进资本而上市未必是对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好自己,区域性龙头,如何做深、做透、做强才是企业的本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上市而引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好事情
记者:在中国历史上,浙商、晋商、闽商、徽商、苏商被称为五大商帮,您认为我们浙商的特点是什么?
吴总: 一是诚信打造天下,勤奋,努力,在考虑问题时比较细腻。整体来说正能量很多,企业家努力做好一件事情。
记者:据悉,您是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连锁委员会浙江分会的重要成员,咱们成立这个协会的初衷是什么?对工业又有什么要求呢?
吴总:一个交流、学习、一起成长得平台。在这个平台,和工业交流多了,在政策方面:连锁希望拿到好的品种,好的品牌,好的政策,好的服务。厂家要好的销量,像华邦啊。对工业方面有什么要求呢?小连锁没有机会争取到更好的资源,厂家政策倾斜,服务落地,走近社区啊,服务下沉,让顾客感觉到比医院服务更好,更方便。口号是:一起成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记者:华邦制药是中国专业皮肤品类服务商,服务:为连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您有些什么建议和意见呢?
吴总: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价格优势?我认为真正支撑企业的是凭借专业和服务。我们也希望华邦等知名企业和我们一起做更多的市场推广活动,比如:监测,社区服务等等,让患者有家的感觉,只有患者对药店的信任感增加,才能创百年企业。服务才是是百年企业的根基。我从事医药零售行业时就和华邦打交道了,华邦的客户服务能力很强,有什么问题解决迅速,华邦平台很稳定,做的非常好,现在是国内最好的外用药企业,每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因为华邦好的服务才有好的增长,扎根门店,才能合作共赢。海宁老百姓也是很好的平台,我们一起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步一步的走稳了走好了,一步一步的深化合作。
【华邦智库】是由华邦制药携手中国药店打造的医药零售风云人物专题访谈系列栏目,我们将会走访全国医药连锁的掌门人,和大咖们一起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