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张明儿揭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市“西河口”起源

2018-1-25 12:43:55 新闻来源:中国消费网

  撰稿:朱宇飞 

  文化学者、诗人张明儿认为,千年古镇新市以及该镇金字招牌西河口的来源,均与东晋的治水英雄朱泗密切关联。

  前不久,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到新市拍片,张明儿在接受采访时,以从史志与现存遗址的研究考证事实,向记者和盘托出了他心中的谜底:为什么陆市和外地的人会聚拢到新市营生最终形成一个千年古镇?古街区——西河口因何而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东晋治水英雄,他就是朱泗。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江南七大名镇之一的新市,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曾官至南宋左丞相的宋代词人吴潜、曾影响日本一代画风的清代重要画家沈铨、宗教教育家赵紫宸、东晋治水英雄朱泗等名人名家均出自新市。

  文革前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矛盾的《林家铺子》写的是新市,《林家铺子》《茶花姑娘》等电影在新市拍摄。其中,拍摄外景最多的便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古街区--西河口。

  张明儿在《西河口的来历》一文中写道:“西河口”景区是新市古镇对外宣传最有视觉感的品牌标识,它是一处古宅与古桥、古石岸相连接、近一公里左右的水岸风景。的确,“西河口”这一名字的俗称在民间已是家喻户晓,这里残存的古建筑保留着隔世气息,有穿越千年的时空味道,与周边那些大兴土木开发形成的“古代景区”完全不一样。“缓缓流淌的市河由南向北将数以百计的民居隔在两边,再由数十座精美的小石桥连成一片。千百年来,伊伢而过的桨声楫影,曾勾起多少沿河人家的遐思。”

  西河口是新市一条典型千年老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由市河将老街一劈为二,分朝东朝西街。长约二华里。据记载,晚清至民国初,西河口仍是新市的一条主要商业街,沿街居民大多从商,临街店铺栈坊最多时达500余家,有60多种行业。

  西河口的起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张明儿通过史志与现存遗址的考证,惊喜地发现,朱泗与西河口、甚至新市的来历脱离不了“干系”。

  张明儿这样介绍《仙潭志》中的相关记载。 

  朱泗何许人也?查新市现存最古老的明朝镇志《仙潭志》有记载:“晋朝咸宁五年(279年)……朱煦夫妇随军滞留新市,赁屋居施家巷(即今西庙弄),诞朱泗,名曰泗。”朱泗,(279~322)号新公。父朱煦,三国时吴大司马右军帅朱然之弟。朱泗祖籍凤阳泗州,但出生于德清县新市,后封晋镇国大将军,在与东晋叛臣王敦的激战中殉国,终年43岁。

重修中的东永灵庙

  这样一位年轻的将军,对新市西河口的形成会有什么样的功劳呢?《仙潭志》还有这样一句话:“(朱泗)尝因大旱,远运漾溪之水,以纾民力。”深入研读本地方志的张明儿认为,这短短十四字却道出了一段德清历史上留下光耀千古的功绩,并直接导致了西河口的诞生,以及衍化成日后长达千年的新市古镇繁华。

  张明儿谈到西河口与西栅漾的关系。

  张明儿认为,史志中提到的漾溪水,就是西栅漾。因为西栅漾的水流自西向东流经新市,一直以来是新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不光是水源充沛且水质清澈,水清的原因是源自东苕溪。

  西河口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西河”的记载,起于明朝正德年间的陈霆所著《仙潭志》:“其保宁桥(新市本地人称朱家桥)以南一带,今籴粜之处曰:米行。其河之下则称西河”,“西河”就是从“朱家桥”往东南的一段水路,表明这段河道特殊的意义。按张明儿的说法,就是从朱家桥开始以西的新市内河应该是开挖的,并从西栅漾引来河水,注入到从朱家桥到望仙桥一带,然后接通望仙桥与南栅洋溪之水,完成大贯通。人们把朱家桥到望仙桥的这段河流俗称为“西河口”,便是指这里的水来自于西面漾溪。

  张明儿介绍说,新市镇区有两条重要河道,一条是从西栅漾出来的一路水,流经镇北的觉海寺北侧,其水浩荡充沛,两岸坡地自然有野趣;而另一条就是流经西河口的市河,显然是经过了对原有河道挖深、拓宽,并贯通了西栅漾与南栅洋之水,以起到治水的作用,改变原有河道狭窄、河床浅、河道流向不尽合理等现象,河水性状温驯,波澜不惊。按张明儿的理解,其实当年朱泗所做的,就是做了一件水利工程,将西栅漾的干净水源引入了镇内,以缓解干旱时节本地群众的用水之需。同时又在雨量充沛的时节,将雨水往北面的那条河里引开,以避开水患,因为新市镇区的海拔并不高。这是一个新市版的“都江堰”。

  根据张明儿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水文记录资料,新市一般年份降雨量1200毫米,最高降雨量达1780毫米,最少量724毫米,几乎是接近2.5倍的差距,在当年纯自然状态下,极容易形成涝旱灾情。

 

  那么,除了《仙潭志》的记载外,还有没有遗迹上的证据来证明,这西河口的诞生,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晋英雄朱泗的治水壮举呢?张明儿认为,一般认为新市镇的正式形成年代应该在公元308年左右,这也在《仙潭志》里有所体现。那一年朱泗近30岁,从小长得人高马大的朱将军应该在这个年纪有能力带领乡亲们完成这一行动。而且正是这一场治水壮举,使得新市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民众,包括因水患而逃离陆市的乡民,纷纷前来新市定居。但毕竟年代过去了1700多年,而修第一本新市镇志的《仙潭志》也只是距今500年的明朝正德年间著作,即使《仙潭志》原作者也只能凭想像来还原这一场治水行动。不过,新市镇有两件具体的建筑,却仿佛于冥冥中暗暗昭示:新市的开镇第一功臣,正是朱泗。

  张明儿在新市刘王堂的门前介绍说,那里是从西栅漾引来的水流向西河口的必经之河道。而这条河道仿佛就是一个口子。这个口子上刚好正对刘王堂有一座桥,名叫“保宁桥”。据新市老底子的人说,这座桥当地人都叫“朱家桥”。这保宁桥与朱家桥之间,到底有什么纠葛呢?答案自然在史志中也有记载。原来,朱泗因为治水壮举与英勇殉国,一直被视为当地的守护神,乡亲们一直在纪念他,在他的诞生地(原为私宅,后为公祠)建起了庙宇,名叫永灵庙;并在离家不远的西河口建起了朱家桥,这就是现今保宁桥的来历。朱泗正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保宁将军,在宋绍兴五年(1135),被赐永灵庙号。在西河口的入口处有一

  座桥以一位将军的封号和家庭的姓氏来命名,这并不是偶然的。

  而永灵庙也在今天有历史陈迹,也是一个离奇却真实的往事。由于纪念朱泗将军治水、殉国功德的永灵庙香火很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乡民前来纪念还愿,就在镇的东栅、南栅又分别建了东永灵庙、南永灵庙,把原先建在朱泗私宅处的永灵庙改称西永灵庙,即今西庙弄一带。一个方圆数里、人口数万的镇子居然为一个本地人物造三座庙来纪念,可以想见当年的百姓对朱泗有何等的怀念之情,原因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为百姓造福居功至伟。如今,西、南永灵庙尽皆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西永灵庙如今只余留一个“西庙弄”的弄堂名称,而东栅的东永灵庙还依然矗立在风雨中,它伟岸的大梁、宽大的构体和斑驳的武康石基石,还有厚重的古青砖,还依然在述说着那一段历史。从现场看,这座古庙正在重修。

  朱泗,西河口,永灵庙,朱家桥……这一系列的名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张明儿认为,正是新市先民朱泗的治理水患,打下了良好的“水陆环绕,舟车通利”人居环境基础,然后才有了“陆市迁徙”的“新市”之名由来,然后才会有100多年后道教传人陆修静(406~477年)“潜潭弹琴”的“仙潭”传说飘起,新市才会有“仙潭”的别称,才会逐步蕴聚出南宋以降,西河口的明清繁华。

  朱泗这位治水英雄,是新市的开镇之父,新市人都应该感谢他。

  学者简介:

  张明儿:新市人,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作品散见于省市文刊及网络媒体。对古镇新市地方文化研究比较深入,有“新市方言集成与初探“及“朱泗治水与新市历史文化“等几十篇学术文章,在全国儿歌创作和儿歌评论文坛上颇有建树,取得一定成绩。

 


美图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编辑QQ:2383424132 电话13681102741
Copyright © 2000-2013 www.jingj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